十米高台轻盈一跃,如一滴水般匿入泳池。
水波不兴,观众的心头,却有如掀起巨澜。
那一刻,世界记住了这个小姑娘的名字——全红婵。
一边是惊人的天赋与沉稳——女子十米台历史最高分、“水花消失术”、中国选手东京奥运最年轻的冠军……
一边是未曾雕饰的稚嫩与朴实——比赛完了“想去游乐场抓娃娃”、“压水花秘诀?我不知道”、“想赚钱给妈妈治病”……
14岁的小姑娘,一战名满天下。“天才少女”的背后,连缀起的是中国跳水几十载坚守的传奇,闪耀着中国体育挺立潮头的底气与志气。
这是一个关于拼搏励志的故事,也是一个滴水映射时代的故事。
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中夺冠
“什么时候,我的照片也能上光荣墙”
如果东京奥运会不是延期一年举行,今年3月刚满14岁的全红婵可能要等到巴黎奥运会,才会走进更多人的视线。
而全红婵的名字第一次被业内注意,不过十个月前。
2020年10月,全国跳水冠军赛暨东京奥运会选拔赛首站,年仅13岁的她,战胜张家齐、陈芋汐等名将爆冷夺冠。
全红婵(中)在全国跳水冠军赛首站比赛中夺冠
见过无数大阵仗的中国跳水协会主席周继红,也不禁眼前一亮,“她是一个天才型选手,无论空中动作还是水花效果都非常棒。”
要知道,全红婵在比赛开始前三周才把整套动作学完。为啥比赛能这么稳当,小姑娘不紧不慢地说:“教练讲了,把比赛当成训练去跳,放开、大胆地去跳。”
三站奥运选拔赛,全红婵两获冠军。一张东京奥运会的门票,就这样被她攥在了手里。
去年底,初次走进国家队的大门,望着光荣墙上那些桂冠选手,意气风发的师哥师姐们,小姑娘默默想:什么时候能把自己的照片贴上去?
7月14日,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单公布,全红婵受到关注的原因,只是“年龄最小”。谁也没想到,20天后,“最小的”成了“最火的”。
第一次出国比赛,小姑娘和奥运,彼此都很陌生。赛事系统里,她除了最基本的情况,信息少到不能再少。
奥运是陌生的,但那块长长的跳台并不陌生。8月5日,女子十米台决赛,全红婵以三跳满分的完美表现斩获金牌。初出茅庐的她,比赛中的心理活动,竟然如同压水花一般波澜不兴。没有关注其他对手,始终保持对动作的全神贯注,“奥运会也就跳5个动作,想好每一个动作,跳好就行了。”
全红婵在奥运会女子10米台决赛中上演“水花消失术”
那一刻,远在广东湛江,电视机前的陈华明激动不已。看着自己的得意弟子挂起金牌,他也不禁有“神奇”之感。
毕竟,这个小姑娘7岁才接触跳水,去年才入选国家队。7年时间,从湛江体校那块斑驳的露天跳台,一路走上奥运冠军领奖台,她实现了“光速成长”。
“红姐”有一颗大心脏
“光速成长”,只是那一刻的感慨。
在启蒙教练陈华明眼中,全红婵的天赋和苦练,是她一飞冲天的两支翅膀。
身高1米2时,全红婵立定跳远就像一个小弹弓,能蹦出去1米76。身材纤细修长,爆发力和柔韧性集于一身。虽然入队时年龄不算小,但她对动作的领悟和执行都能很快进入“教科书般的状态”,比其他孩子更快登上三米台,接着又是五米、七米、十米。
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全红婵梦开始的地方。一个露天跳水池,走出过数位世界冠军,也见证了她的千锤百炼。夏天,铁制跳板晒得烫脚,冬天,则是日复一日的陆上训练,全红婵从不说苦。无数次翻腾跳跃,一点点进步成长。即便放假回家,她也坚持晨跑、倒立的基本功练习。
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中
“我感觉自己好像是被‘骗’去(跳水)的一样,主要是我自己念书不太好,成绩也比较差。”其实,“童言无忌”的小姑娘也能感到,在跳台上,她收获了更自信的自己。
“每次训练她都是最专注的,目光一直在教练身上,你要不看她还不高兴。我们说打磨技术动作,她马上就行动起来,从来不厌倦、不拖沓,所以空中动作、水花控制等细节做得非常到位。”从体校来到广东省队,接手她的何威仪教练同样赞叹不已。
每天要跳300多次,水上跳120次,陆上跳200多次。在省队训练的两年多时间,无论受伤还是生病,她从没有连续休息超过两天。
“全红婵不怕吃苦,非常自律,悟性很高,这些都是成为优秀运动员的必备条件。”何威仪说。
所以,当被问到“水花消失术”的秘诀时,小姑娘的答案极为简单——就是练。
谁能说,这不是真正的秘诀呢。
跳水比赛中,207C(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这个难度动作,曾困扰了全红婵很久。2021年1月,第二站奥运选拔赛中,她就在这上面失误,获得第五名。
补短板的办法依然简单——就是练。
从那以后,全红婵给自己主动“加码”,以前每天跳五遍,之后每天都要跳十遍。
8月4日的奥运会预赛,全红婵依然没有跳出完美的207C。
决赛第三跳,依然是207C。她一脸平静地站上跳台,电视机前的何威仪,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起跳、翻腾,如一根银针插入水中。伴随着四面传来的欢呼声,何威仪松了一口气,“这枚金牌基本稳了。对她来说,这也是一种历练和成长。”
全红婵在决赛中的第三跳207C
这个一脸稚气的小姑娘,有着一份把握大场面的从容。难怪,小小年纪的她,在队里有一个很“大气”的称呼——“红姐”。
改变的,没改变的
名满天下,人们看到了赛场上沉稳冷静的全红婵,也对她率真质朴的一面喜爱有加。
曾有过一个开小卖部的梦想,因为“辣条管够”;也喜欢在训练之余玩玩手机游戏,当然因为年纪太小每天只能玩一个小时。夺冠后,她被主管教练刘犇高高举起,小姑娘的反应是,“我还没有觉得什么,就是教练抱得有点疼。”
全红婵被教练高高举起
广东湛江,这座雷州半岛上的宁静城市,也是有名的“跳水之乡”,走出过多位世界冠军。
全红婵就来自当地一户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靠卖菜、种果树养育五个孩子。母亲2017年车祸后,父亲全文茂更多扛起了养家的担子。
湛江市麻章区迈合村全红婵老家
家境虽不富裕,一方面有国家低保和大病救助安心兜底,乡里乡亲也时常搭把手。家人之间的彼此关爱,更在这小小屋檐下,撑起了一片温暖。哥哥在上海当厨师,平时在手机上看她比赛,会很自豪地和同事分享,“瞧,这是我妹妹。”
少小离家,全红婵很懂得感恩,训练津贴和比赛奖金都寄给家里。赛后说“赚钱给妈妈治病”,更多是小姑娘真情流露的一片孝心。
夺冠后,各方祝贺如雪片般飞来。爸爸接过鲜花,但谢绝了馈赠,“不能消费女儿的荣誉,还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努力改变生活。”一户平凡农家的淳朴淡定,难说没有为全红婵的成功铺上最初的底色。
全红婵的心愿
镜头中可爱的全红婵
全红婵感恩的,还有将她从乡村带到体校、省队、国家队,直到登上奥运赛场的每一位位教练。正是得益于这些伯乐——无论在基层还是国家队,中国跳水“梦之队”才有了真正的底蕴和底气。也正是这样一套完备、高效的人才选拔与培养体系,托举起中国体育的辉煌之路。
一个开放自信、生机勃勃的时代造就了全红婵。下一个全红婵、更多的全红婵,也将从越来越多喜爱体育、参与体育的孩子们中间走出。
年少成名,她的未来会怎样?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在国家队集训的9个月里,全红婵整整长高了5厘米。为了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状态,何威仪每天给全红婵称三次体重,并根据数据变化调整训练状态。“练得多了怕她吃不消,练得少了又怕肌肉记忆消失。”
女子跳水运动员,出成绩往往更早,但身体发育也会带来变数,身高、体重快速增加会对空中动作的稳定性产生不小影响。
心理调试,更是全红婵必须经受的考验。无数镜头对准她和她的家庭,一系列奖励和赞誉如潮水般袭来。当下,全红婵已经投入全运备战之中。“就是练”——以无招胜有招,这是她面对新挑战的最好回答。
当年去体校时,爸爸跟她说了一句话,“要为国争光。”年少懵懂,从没离开过湛江的她,并不知道这条路真的会通向何方。她能做的,唯有日复一日的苦练,梦想,也才渐渐有了模样。
如今,她更记得夺冠归来后,爸爸说的另一句话,“要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