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夏天,加州长滩人兰德里·菲尔兹在北方城市多伦多思考过自己的未来:“我从来没想过,离开篮球之后的我会过怎样的生活。”
菲尔兹从5岁开始打篮球,到2014年已经打了21年,这是他第一次考虑这样的问题。菲尔兹选择打篮球似乎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他的父亲曾是迈阿密大学的后卫。母亲也在社区学院打过前锋,两个姑姑也曾在学生时代进过校队,他的叔祖父戴夫·贝克,是1960年NCAA冠军俄亥俄州大成员,贝克本人只是个边缘轮换,但这支球队里有几个响当当的名字,比如哈夫利切克,比如鲍勃·奈特,又比如杰里·卢卡斯,未来名人堂,75大球星,纽约1973年冠军的核心成员。
所以菲尔兹在2010年次轮第9顺位进入尼克斯,也可能是一种缘分。2010-11赛季的尼克斯十分热闹,他们先从太阳交易来小斯,赛季中期又拆队交易来“甜瓜”安东尼和比卢普斯,纷纷扰扰之间,球队阵容中位置最稳的是22岁的新秀锋卫摇摆人菲尔兹,82场球他首发了81场,场均31分钟内贡献9.7分6.4篮板1抢断,最终入选当季最佳新秀阵容一阵,保罗·乔治也被他挤到新秀二阵。
到了第二年,菲尔兹仍然在尼克斯的首发阵容中,深受主帅德安东尼和总裁沃尔什喜爱,把他称作“一个真正的发现”,但除了homer,他的名字仍不为人所知,直到2012年2月份,林疯狂时代到来。
在2012年2月看过NBA而且还能活到今天的人应该都对那段时光有点印象,林书豪的名字出现在所有篮球论坛首页的头条。篮球写作者们殚精竭虑挖掘林书豪身上的故事,菲尔兹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以林书豪人肉周边的身份出现在大家视野中,他是林的好朋友,林书豪在成为林疯狂之前,就睡在菲尔兹家的沙发上。林书豪是哈佛毕业生,菲尔兹则来自斯坦福大学,基本上两位就成为了NBA历史上智商最高的首发后场搭档,两位读书人对于这种评价看来也颇为自得,他们在开赛时创造了一套书香四溢的握手礼:
菲尔兹摊开双手佯装那里有一本书,林书豪翻上几页之后,两人把不存在的眼镜儿收起来,就上场打球了。
疯狂的美好时光仅仅维持了1个月就因为林书豪受伤赛季报销而终场,两位好友的生涯轨迹也就此分叉。2011-12赛季结束后,林书豪去了火箭,菲尔兹去了猛龙。林书豪此后又辗转在联盟打了7年,直至远赴海外到CBA征战。
而菲尔兹此后只在多伦多又打了3年合计105场球,大部分时候都要么在做手术。就是在手术恢复的过程中,只能躺在病床上喝些诸如“你所经历的所有挫折、失败,甚至那些看似毫无意义消磨时间的事情,都将成为你最宝贵的财富”之类的鸡汤聊以自慰,说起来,林书豪成功和最终跌出联盟之后,也喜欢讲这些“挫折锻造品格”之类的话。关于这些观点,我表示尊重,也认同这些玩意儿有可能会成为最宝贵的财富,只要不是唯一的财富就行,因为一旦这些破玩意儿成为你唯一的财富,那也就只能成为最宝贵的财富了。
不过,即便“从来没想过离开篮球之后会过什么样的生活”,菲尔兹真正离开篮球之后,把伤病养养利索,还是很快就在马刺队复出,不是打球,而是找了一份大学球探的工作,做了三个赛季的大学球探后,2019年菲尔兹被提升为马刺联盟下属的奥斯汀马刺队总经理,1年后再转投老鹰当了总经理助理。
于是到了2022年7月1日,菲尔兹完成了NBA经理人生涯的三级跳,成为了老鹰队总经理。菲尔兹今年刚刚33岁,不是历史上最年轻的,也至少是最年轻之一的总经理。年轻的经理人和年老的经理人没有太大差异,有干得好的也有干得差的,魔术之前雇佣过30岁的亨尼根,打造了队史最糟糕的5年时光,33岁的灰熊总经理扎克·克莱曼却已经在今年成为了年度最佳总经理。菲尔兹才刚刚上路,他究竟能把这支以吹杨为核心的球队建设成什么样尚未可知,现在他们已经从马刺得到了业余联赛脾气最暴躁的德泰特·穆雷,球队实力应当是有增无减,一年前他们是东决球队,能不能更上一层楼,菲尔兹压力不小,众所周知,只有不识愁滋味的少年人才爱上层楼。
无论如何,菲尔兹退役之后并未完全离开篮球,他在另一条职业道路上蹿升极快,很显然,他将继续挣着百万年薪,从一种成功迅速迈向另一种成功。不过这也不是什么理所应当的事情,毕竟我们知道60%的NBA球员会在5年内破产,而菲尔兹却在退役后6年内成为了30个球队总经理之一,顺便也让联盟有色人种总经理的比例历史首次突破50%。
菲尔兹显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黑人球员,首先他爸爸是黑人,妈妈是白人,但妈妈又是由黑人抚养长大的,然后他在斯坦福读完四年大学,拿了传播学学位。菲尔兹从来不是拿着篮球奖学金进大学的那种运动员学生,而主要是以学生身份打着篮球。
看起来是文字游戏,但这里面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当代北美小孩打算走职业体育道路的,一般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受到了系统的训练,在小时候就必须以相当的执着付出大量的努力,思想意识上聚精会神,通常计划详尽,一路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控制饮食和社交生活,然后才能在这么多练体育的小孩中脱颖而出,这是要经历大约十年时光才能完成的漫长旅程。天才球员自传中小时候在路灯上绑个铁环当篮筐练球的故事可能是真的,但从在马路上练球到成为职业球员之间更多的细节实际上还是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因为那些日复一日枯燥的训练不足以构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巴克利就曾经反思过这个问题,说社会风气不对,我们黑人小孩为什么只有职业体育这样一张车票,为什么所有黑人都觉得只有职业体育这一趟列车才能载着我们迈向成功。
巴克利理想中黑人族群的小孩可能应该是菲尔兹这样,如果不是打篮球,也可以因为刻苦学习上大学而得到一份不错的生活,如果加上一点天赋能上名校,他们通向成功的选择就变得更多。
巴克利想的是他的族群,我想的则是一条完全相反的路,和一条几乎背道而驰的列车,我去球馆打球,经常会看到乌央乌央的篮球培训班,带着各种小孩在打球,男孩女孩都有,但到了小学毕业之后,你再看到有大孩子在打球,就可能是为了准备体育中考。事情到了这一步就很清楚,对于我们中国绝大多数普通家长和他们的学生孩子来说,学习,考上大学,更好的大学,才是贯穿生活十数年的主旋律,我们同样计划详尽聚精会神日复一日严格训练,最终成为了别人嘴里的小镇做题家。
但和巴克利不一样的是,扪心自问,我问不出那个“为什么”。我不会说“为什么中国的小孩只有学习这一条路”,可能是因为我从心底认可这是一条更稳妥和更有希望的路,这仍然是我们大多数人唯一的车票,我们实际上也只有这样一辆大概率准点的列车,能够带着大多数人通往一个大概率体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