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父母最害怕的事,是“小镇做题家”出身的自己耗尽一身力气,却养出了一个“城市做题家”。
“如果对升学无益,让孩子花费大量时间去学那么多课外培训班是为了什么?”——在“双减”政策颁布后,相信许多大城市父母们内心都有类似的疑问。由于许多家长自己就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面对如今强调素质教育的各类政策,难免会有一些无所适从...
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应试教育虽然培养了一批高分考生,但如果是以牺牲学生健康和人格为前提,这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是非常不利的。
现如今,综合性学习和艺体素质培养将成为主基调,靠刷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并且在中考体育政策铺垫了多年之后,未来人才选拔趋势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校外“鸡”体育也成了许多城市家庭的首选。有数据统计显示:
1. 一线城市的孩子,人均1-3个班(6、7个班也有),超一半人从幼儿园起步,1-7年级都在拼命练;
2. 63%的家庭每年需要花费1-5万为孩子报班练体育,其他家长少则几千,多则也有几年花了上百万的,体育培训支出大约占家庭总收入的10%-15%。
除了一部分应试体育和政策引导因素之外,眼下大部分城市家庭父母对孩子练体育的期许可能远远没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体育特长升学路径正逐渐明确!尽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体育生在国内被认为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代表--大家固有的认为,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会去练体育...
现如今,在我国“体教融合”政策的不断落实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招生布局和政策将实现逐渐完善,现存的政策性壁垒限制将被打破,青少年运动员升学通道和出口问题也将进一步畅通。
以最受学生和家长青睐的体育单招为例:在难度方面,基于运动员长期从事体育训练的考虑。体育单招的文化课考试采用单独命题的方式,只考语文、数学、英语、政治4门,比普通高考的难度低。其次在院校选择和录取方面,从1986年至2022年,参加体育单招的院校由6所增至121所,报名考生从几百人增至5万多人,录取人数从154人增至约1.5万人。近些年更是有多所双一流,甚至985、211院校加入到体育单招的行列中,其中更是不乏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在国际上富有盛名的顶尖学府--练体育,也可以上好大学!对于运动员个体的发展来说,学术与专业体育训练两不耽误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退役再就业的后顾之忧。
不仅如此,眼下以CUBA校园篮球明星球员“破圈”通过选秀进入CBA为出发点,校园和职业竞技体育的固有隔阂已经实现“破冰”。孩子练体育的理由也不再是单纯的锻炼身体,而是真正可以通过体育来实现梦想。未来更加可以预见的是,国内的体育升学路径会变得更加清晰明确,职业发展前景也将变得更加宽广。值得一提的是,即便从完全人格教育层面出发,小学阶段,孩子拥有一副健康体魄,是学好一切学科的基础;在中学阶段,能够坚持体育锻炼的孩子,往往都能够从容面对青春期的一切未知和不如意;而放眼整个人生,强大的身体和过硬的心理素质都是复杂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也就是说,哪怕最终没有选择体育这条人生赛道,但是坚持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健康体魄、阳光开朗的性格,也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体育,也是实现阶级跃迁的绝佳方式除了升学之外,体育放眼全球都可以算实现阶层流动的一个通道。
根据阿斯彭研究所的研究显示,在某项运动上具备高水平竞技能力意味经济和荣誉的双重好处,一名成绩出色的高中运动员可以获得进入名校的机会,有可能改变人生轨迹。如今,不少中国父母也在带着孩子“卷”体育运动。
在不少家长眼中,体育特长似乎是一条另辟蹊径的成长之路。
前有哈佛毕业生林书豪,后有奥运滑雪冠军、斯坦福学生谷爱凌,以及保送清华的苏翊鸣。
家长们心想,也许自己的孩子不一定能成为谷爱凌或苏翊鸣,但作为家长,至少得先给孩子投入到体育成长的环境中去,才能让一切皆有可能。
2022年12月,年仅11岁的中国女孩王子今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举办的斯巴达勇士儿童赛世锦赛,在9—11岁女子组比赛的最后时刻逆转夺冠,并创造了新的历史。
在美国赢下世界冠军头衔之前一个月,王子今还打破了斯巴达旗下室内体能赛10—13岁年龄组的女子世界纪录。
从2018年第一次踏上斯巴达赛场至今,王子今已参加过数十场比赛,从赛场“常客”逐渐成长为赛场“常胜将军”。
除了斯巴达比赛,铁人三项、马拉松、跑酷、游泳等体育项目也是她十分喜欢的运动。
王子今的父亲王冬一路伴随女儿参加各种比赛,女儿从“体育差生”变成了如今的冠军,他也经常被不少家长请教培养体育冠军的育儿之道。
王冬说:“几乎每个周末,我会带着她飞各个城市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今年暑假,她还要去美国读一个月的夏校。”
自从中国引进斯巴达勇士儿童赛后,该赛事吸引了众多中产家庭的参与,每次只需一两天名额就爆满,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票难求,且一年比一年火爆。
根据斯巴达比赛举办方提供的数据,斯巴达勇士儿童赛参赛儿童的父母年龄段为30—45岁,89%的家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51%的家庭年收入超过50万元。
回顾近十年,中国体育培训机构确实迎来了历史以来最快的爆炸型增长期。
在“双减”政策和体教融合等系列政策的加持下,家长对体育教育的认知正在被重构和升华。高附加值、强社交型的体育项目在新中产中尤为出圈,滑雪每年需要投入10万元,而冰球则是20万元起步。
“体育鸡娃读者调研”显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家长“鸡”体育最猛,孩子从幼儿园起人均报1—3个班,多则六七个班;有最热门的运动界“四大金刚”游泳、羽毛球、击剑、网球,也不乏冰球、巴西柔术等小众项目;63%家长每年花费1万—5万元,其他家长少则几千元,多则几年花了100万元。
美国社会学家希拉里·弗里德曼(Hilary Friedman),先后访谈了全球95个中产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大多参与了足球、国际象棋、舞蹈等竞争性课外体育活动。
访谈结果发现,在家长们的“报班狂热”和“鸡娃焦虑”背后,原来隐藏着很多理性的决策机制。
他们通过让孩子参加“竞争性童年活动”,来让孩子获得参加普通儿童游戏所无法获得,但对未来读大学和工作大有帮助的“童年竞争资本”。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大行其道的当下,年轻一辈孩子们未来的出路和选择正变得越来越多...在语数外等传统主科中取得高分自然值得一个“大拇指”表扬,但是拥有一项体育特长在升学和社会竞争中也将是宝贵的财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