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从10年前的温布利决战开始,德甲官方和不少德国媒体就将拜仁与多特蒙德之间的对决冠以“德国国家德比(Der Klassiker)”之名。不管你认可与否,反正过去这10年里,拜仁和多特蒙德的牌面实力一直都是德甲前2名——又或者说,拜仁独一档,而紧随其后的总是多特蒙德。
然而,随着哈兰德和贝林厄姆这两位新一代“超巨”先后离开,而没有档次相当的潜力股加盟,如今多特蒙德的牌面实力不仅被重金引进凯恩的拜仁远远抛离,甚至连德甲老二的地位都不保了。按照“转会市场”网站的最新估价,拜仁全队25人总身价达到9亿4815万欧元,而多特蒙德28人总身价仅为4亿6660万,不仅不到拜仁的一半,而且还低于勒沃库森(5亿2325万)和莱比锡RB(4亿8910万)。
如此简单粗暴的数据对比,最终充分体现在本赛季首回合的“德国国家德比”当中。在开场不到10分钟就因为一次角球和一次反击而0比2落后的情况下,多特蒙德在大部分时间都通过极具侵略性的防守(犯规14比6),尽可能地掐断拜仁后场和前场之间的联系,令这支拜仁后场出球和控场能力越来越弱的缺点又一次充分暴露出来。然而,在控球率持平、射门甚至比对手还多1次(15比14)的情况下,多特蒙德却因个体实力,尤其是进攻球员能力的巨大差距,落得一个0比4惨败的下场。参照1.14比3.73的预期进球,或许多特蒙德至少配得上一个进球,但接近3球的差距还是赤裸裸地摆在面前。
凯恩第9分钟就将比分改写为2比0。
在持续不断地赢得球权之后,多特蒙德却无法转化为相应的进球良机。或许是把太多精力放在了拼抢当中,或许是无法在无球的热血与有球的从容之间找到平衡。又或许不再拥有哈兰德或贝林厄姆这样一锤定音的人物,多特蒙德最后两传和临门一脚大失水准,整场只有3次像样的得分机会:先是马伦在上半场补时阶段左脚推远角高出横梁;接着是罗伊斯接扎比策的后场长传,与菲尔克鲁格互传后在禁区中央右脚劲射被诺伊尔奋力化解,而这也是多特蒙德全场唯一一次射正;最后是0比3之后,穆科科门前接吕尔松的横传左脚打飞。如果马伦或罗伊斯的射门能转化为进球,比赛的走向和结果都将大不一样。
反观拜仁,凭借开局奠定的2球优势,即便长时间看上去前后脱节,但只要凯恩、萨内、科芒和穆西亚拉能在前场持球,几乎总能威胁科贝尔把守的球门。在6次落入越位陷阱的情况下,凯恩们仍然打进4球,外加迫使科贝尔作出3次精彩扑救。为何两队的进攻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主因是拜仁的进攻机会大多来自于快速反击——凯恩的3个进球均为反击,萨内、科芒和替补小将亚历山大·帕夫洛维奇都把饼喂到了嘴边。而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于,拜仁前场四大天王——凯恩(1亿1000万)、穆西亚拉(1亿1000万)、萨内(7500万)和科芒(6500人)的总身价就高达3亿6000万。几乎就相当于多特蒙德16名出场球员身价的总和——3亿7700万。个体实力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图赫尔用一场4比0,回击了外界对他的批评。
不少业内人士和拜仁球迷对于图赫尔这种近乎于放弃中场,无论进攻还是防守都更多地依靠个人能力而不是体系去解决问题的踢法颇有微词。认为不够高级,网上有人嘲讽他把拜仁带成了切尔西,令球队失去了统治力,无论面对什么档次的对手都很容易陷入到跟对手互捅的局面当中。然而,这场4比0,德甲10轮战罢8胜2平且攻入平德甲同期纪录的38球,外加欧冠小组赛3连胜的成绩,又证明了图赫尔确实有他的道理。以拜仁在德甲得天独厚的优势,不管是面对多特蒙德抑或是绝大多数其他对手,这样踢似乎绰绰有余。
既然最好的牌基本都在自己手上,那么只要顺利地把牌都打出来就能赢,至于赢多赢少,格调高低,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只要能继续赢下去,图赫尔自然就有足够的底气去回怼马特乌斯、哈曼或者其他任何一个批评他的人。但老马们绝非哗众取宠或无理取闹,无法拿下勒沃库森和莱比锡,太多比赛跟对手陷入不必要的纠缠,甚至爆冷输给萨尔布吕肯之流,确实暴露出这支整体性不够强(以及阵容过于单薄)的拜仁无论上限还是下限都不是那么高。到了欧冠八强阶段,当比赛容错率极低,要踢出十足水平才能赢,这样踢真的足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