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边,郎平说,“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
银幕上,当国旗又一次升起,国歌再一次奏响,前后左右的观众,握紧的拳头终于放松了,他们笑了,也哭了。
昨天,由陈可辛执导,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以及中国女子排球队领衔主演,原名《中国女排》的电影《夺冠》正式上映了。
四场比赛
电影用四场比赛,串联起中国女排三代人的传承。第一场,1980年大年三十的训练赛,国家队女排对战当时的全国男排冠军江苏队,女排负。但那一代女排训练之艰苦,之刻苦,之永不言弃,已跃然银幕。第二场,1981年大阪世界杯决赛,中国队对战日本队,中国胜,并赢得了中国三大球第一个世界冠军。宋世雄那铿锵有力、极具辨识度的解说,一下子将观众带回了那个激情澎湃、阳光普照的年代。第三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小组赛,中国队对战当时主教练是郎平的美国队,中国队败。郎平和那一代中国女排在那一刻所经历过的挣扎,令人心疼。第四场,2016年里约奥运会四分之一淘汰赛,中国队对战东道主、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巴西队,中国队胜,并最终获得了当届奥运会的金牌。朱婷、徐云丽、张常宁、魏秋月(姚迪饰)、林莉、刘晓彤、颜妮、惠若琪、丁霞、袁心玥、龚翔宇,这些曾经我们熟悉的身影。时隔多年重新回到“赛场”,复刻的比赛,却同样叫人看得揪心,几乎要忘记这只是一部电影。
徒手:惠若琪、朱婷海报
这四场比赛,使用了完全不同的色调和拍摄手法。大阪世界杯,通篇使用昏黄而怀旧的影调,并多次将现场画面与黑白电视转播的画面切换。2008年和2016年的比赛,随着转播技术的升级换代。整个画面都更加明亮,镜头切换也更快更密,极具冲击力的慢镜头和大特写则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真正转播来不及呈现的细节和情绪。如果可以类比,《夺冠》相比中国观众熟悉的《绝杀慕尼黑》,哪怕只比较比赛场面和动作设计,都不输分毫。
两个“郎平”
大半年前的预告片,镜头寥寥,也能让人一窥巩俐“连背影都会演戏”:郎平常年伤病造成的高低肩,微微含胸的惯性姿态,全都传神复现。但毕竟,相比郎平,巩俐身高矮了不少,有人会为她面对的挑战捏一把汗。
为了演好郎指导,53岁的巩俐不仅每天训练排球,和女排运动员们深度接触,还提前数月前往女排训练基地和比赛现场,贴身观摩。当郎平在教练席排兵布阵,巩俐便在场侧专注观察,还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不时记录,认真得就像一位备考学生。终于,她再次交出了令人信服的表演,明明相貌并不一样,但当巩俐站上赛场,俨然就是那个运筹帷幄、霸气侧漏的“郎大将军”。从背影,到眼神,再到竖起的大拇指,活生生一个“郎平”,令人拍案叫绝。
与巩俐不同,影片中的另一个“郎平”,或许并不很需要贴身观摩,她甚至身形也很高挑,五官还跟郎平有几分相似——“球员郎平”正由郎平的女儿白浪扮演。在妈妈的两次鼓励之下,这个从未演过戏的女孩努力去塑造她心中,也几乎是全国球迷心中的偶像。为此,白浪1个月内减重30斤,从零开始学习表演。最终,出演这部电影也成了母女俩之间奇妙的继承:“我妈妈从来没给我讲过她年轻时候的故事,感谢《夺冠》给我机会饰演年轻时的妈妈,我终于知道了,她和她的姐妹年轻时有多苦、多棒!”(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孙佳音)
马上评:真人 真情
“因为我来过,泪与笑都是获得。别害怕坠落,灰的天总会清澈。
用微笑面对蹉跎,看我光明和磊落。仰望着,夜空最亮的星火……”
放映结束,场灯亮起。歌声传来,伴着40年来女排走过的路,伴着那些珍贵的历史资料,那些曾经带给我们太多欢乐、欣喜和骄傲的一次次得分,一场场胜利,空灵又温暖,让人舍不得起身离开放映厅。电影院里,哽咽之外,还有人偶尔忍不住尖叫、呐喊、鼓掌。
如此“沉浸式”体验,是因为电影通过画面角度切换,通过镜头语言的剪辑,拍出了比赛的激烈和焦灼,带给我们饱满的视听享受。是因为从全国上万名排球运动员中海选而出的上世纪80年代女排队员,神形兼备。隔网而战的对手里甚至“藏着”日本名将中道瞳。是因为“中国女子排球队”就是这部电影赫然的领衔主演,当朱婷、惠若琪、张常宁、袁心玥等亲自上场,矫健的是步伐,更是带动了观众观影的心情。那场被还原的中巴大战里,杰奎琳、马列安妮、帕乌拉·佩奎诺,也都是世界排名数一数二的运动员。
与其说用“真人”复刻真实,不如说《夺冠》凭借真诚的创作态度和对中国女排真挚的爱,让我们一次次收获感动和振奋,收获光荣与骄傲。
中国女排,有你真好。(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