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堆参赛服,几十件了。
一般在完赛后,我都是将参赛包和完赛包中食品、饮料等取出来,剩下的就连包一起,顺手扔在办公室座位旁的壁柜里。
直到近来单位要搬家,收拾东西,参赛服大比赛、小比赛,品牌的、杂牌的,好几十件了。几年前,曾陆续送出过一批,这几年懒了些,就都堆积在手头了。
我不大爱穿参赛服,除非是自己认为很重要、较有意义的一些赛事的。平时跑步,我还有件2013年的T恤,都有霉斑了,不过都是跑的时候才穿,跑完就准备洗,觉得也无妨。
参赛服乃国内赛事的标配,大小赛事,都会有件T恤(个别是背心)。相比之下,国外赛事多元化一些,除了有的在发放参赛服外,有的不提供免费参赛服,只在博览会上售卖;有的没有参赛服,会在完赛后发件完赛服……
国内赛事在经过几年快速发展之后,逐步跨入理性阶段,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思索。赛事这么多,同质化严重。大家没必要都守着一些所谓的赛事标配,而是针对赛事特质,做些调整,像不提供参赛服,完全可以尝试。
在走过利用参赛服广告宣布的阶段后,参赛服若能有一定幅度的减少,亦是件挺环保的事。
参赛服可以不免费参赛服,也算得上一个赛事的脸面。一件设计精美、优质的参赛服,会让赛事品质提升。
在我跑过的国外赛事中,德国赛事,都不提供免费参赛服。柏林马有阿迪赞助,参赛服、完赛服都是要买的;科隆马是索康尼赞助,参赛服要在报名时选择并缴纳费用,博览会现场想买都不一定有码数。
澳大利亚黄金海岸马是亚瑟士赞助,只在博览会卖参赛服,完赛后会发一件非亚瑟士品牌的完赛纪念服。
美国赛事都有免费参赛服,芝加哥马由耐克赞助,发一件其品牌T恤,跑者仍可在博览会购买其他款式。密尔沃基马没有服装赞助,有一件长袖参赛服,博览会上有一个柜台售卖其赛事系列服装。
日本赛事,东京马和大阪马均有免费参赛服。博览会上,服装赞助品牌的产品尤为丰富。静冈马不提供免费参赛服,会有一双五指袜,博览会上,也有赛事服装系列产品。
无论国内外,大赛事,都会有运动品牌赞助商提供服装,大多中小赛事,就难以拉到赞助了。
一场赛事,参赛服方面的开支不是个小数。赛事运营资金丰裕的,预算多点;招商很困难的,只能省着来了。在市场化的服装市场,你又怎么可能花更少的钱,得到更优质的产品呢?对于这类赛事,完全可以考虑,放弃免费参赛服。
毕竟,在资金有限的背景下,服装品质就难以保证了。像有些比赛提供的参赛服品质极差,有掉色的、不吸汗的……莫如放弃这一块。
这是从成本角度来论的。参赛服对于广大跑者来说,眼下算不上刚需,哪个跑者还没有一堆T恤?放弃发参赛服,将节省下来的资金,花在其他方面,是一种理性选择。
可以针对赛事具体情况,在没有参赛服的情形下,发一些其他类型的服饰配件等,比如毛巾、跑步袜、护袖等。像澳门马,没有参赛服,但是完赛毛巾的品质,真是好。
转化思路诚以待之对于众多中小赛事而言,没有服装品牌赞助,可考虑大胆变革,那么对于那些有服装赞助的呢?也不应一成不变,而是要针对赛事发展,在这方面做些尝试,对于赛事品牌大有裨益。
去年疫情后的广马,就值得称道。阿迪作为赞助商,提供了参赛服之外,还推出了系列广马特许产品。
可能不少赛事和运营商觉得,国内跑者对这种赛事衍生品消费习惯还没养成,做这些产品,卖不出去啊!市场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各个赛事齐心协力,大家共同给跑者提供这样一个环境,慢慢大家更加认可赛事了,自然就会养成对其产品的消费观。
从我赛前一天下午到广马阿迪展柜的人流看,广马系列产品可能卖得并不算好。万事开头难,这需要赛事和赞助商共同配合,尽早启动宣传营销,逐步来,相信几年之后,能形成赛事的一个收入来源。
国内赛事,这几年还在不断做加法。除参赛服之外,有些赛事也提供完赛服了。北马就这样做过,不过那棉质完赛服,据说品质平平。对于北马这样的品牌,完赛服可以没有,要有的话,其品质就应与自身品牌形象相匹配。
有了参赛服,还有完赛服,这其实是在给赛事的福利时代“加码”,于产业发展,不见得是好事。
马拉松在国内的发展,必然是来自政府层面的“福利”越来越少,以后就是提供一些社会公共资源。产业发展,还需自身造血功能,赞助商是大头,跑者消费,会成为新的增长点的,不容小觑。
想打跑者“荷包”的主意,就需要更精美的设计、更优质的产品,同时不断提升赛事品牌自身的档次。
国内参赛服,特步是主体。从特步赞助的一些赛事连续多年参赛服看,其品质也有进步。可以说,特步赞助厦马的服装,应可代表其最高水准。不过在跟赛事的密切合作上,开发一些列衍生产品上,还做得远远不够。或许,与双方的姿态有关。
即便是有服装品牌赞助,我依然期待。这些大城市赛事,作为国内主流,也能够在参赛服发放方式上有所突破,避免更多的同质化,带给跑者和中国马拉松产业,更多新意思。